廉潔牌匾背后的故事
- TAG標簽:
2016年回家過年,看到大門口新釘了一塊牌匾,上面寫著我的家訓:“君子慎獨,修身為本”。這讓我想起了這個家訓的來歷。
我的父親酷愛讀書,他是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屆大學生,在當時的環境下他堅持學習,以優異成績考入重慶大學。雖然學的是機械專業,但他很愛讀書,說是書癡也不為過,每晚必讀書才能睡著,尤其喜歡讀各種古文。
他很喜歡曾國藩,經常給我們講曾國藩家訓。在我弟弟8、9歲的時候,暑假里父親要求他每天讀一片古文,并且給他一本厚厚的《古文鑒賞詞典》。那時候弟弟讀不懂經常哭鬧但父親很堅持。在弟弟六年級的時候,父親給他改名劉慎獨,弟弟覺得這個名字很繞口所以不太情愿。
但后來,仔細讀過曾國藩家訓,終于理解慎獨的含義,我也曾問起父親,為何要定這個家訓。父親給我們講了一件事,那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,人民共社修水庫,給每家每戶分配任務送沙子,每送一車沙子,管理人員就記下一車。家里當時有三口人,按照任務每人5車指標,應送15車沙子。那時爸爸還在讀書,我們都沒有出生,家里靠爺爺拉車送沙。記錄送沙數量的人是爺爺的一個世侄,他因兩家關系緣故,多給我家記了一車沙。爺爺在拉完第十四車沙時,他說:"叔,你家拉夠了〃。爺爺說,“是嗎?夠了就好”。晚上回到家,爺爺把墻上他自己記的“正”字標志數了一下,結果三個“正”字,最后一個“正”字下面少一橫,說明只送了十四車沙,少送了一回。爺爺明白,負責記錄的那位世侄是出于人情,有意多記了一車。爺爺是個一是一,二是二的人,認為虧了公家,于心不安。
第二天早上,他又去沙場拉了一車沙送到水庫工地。那位世侄說:“叔,你己經送夠了,怎么還送來一車”? 爺爺說:“你每天記那么多車沙,可能記錯了,給我多記了一車。我自己也記著呢,加上今天這一車才夠十五車”。爺爺沒讀過多少書,但是質樸的言語透出了他的人生觀,做人做事要誠信踏實,既堅持了自己的原則也能不傷別人的好意。這不就是以慎獨為修身之本的人嗎?
這件事對父親的感觸很深,他后來決定要把慎獨修身作為家訓一代代傳承下去。并且教育我們要誠實守信,做人做事要有原則。要靠自己的努力,謙遜待人,勤奮好學,厚積薄發。曾國藩家訓中曾說:“一曰慎獨則心安,二曰主敬則身強,三曰求仁則人悅,四曰習勞則神欽”。無不說明,我們做人做事即便獨自相處時也要堅守道德,不做有違信念、做人原則之事。內不欺己,外不欺人,保持做人的純潔善良,真誠守信,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,堅守內心純凈,修身養性,所謂君子也。
君子慎獨,修身為本(注釋:慎獨,語出《禮記•中庸》:“道也者,不可須臾離也;可離,非道也。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懼乎其所不聞。莫見乎隱,莫顯乎微,故君子慎其獨也”。慎獨是一種情操,一種修養,一種自律,一種坦蕩。獨自相處時也能堅守道德,不做有違信念、做人原則之事。內不欺己,外不欺人,保持做人的純潔善良, 真誠守信,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,堅守內心純凈,修身養性,所謂君子也。)
評: 孔子在《中庸》里說“君子慎其獨也”,意思是說,有德行的人,無論什么何種場合,甚至在獨處的時候也十分謹慎檢點。慎獨,就是要在學習、生活、工作中養心正心,時時觀照自己的內心,“不逾矩”。。嚴以修身,自控自律,通過“誠其意,正其心,修其身”,內不欺己,外不欺人嗎,做一個品德高尚,行為有矩的人,從而達到“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”的君子之道。
相關內容: